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西藏 > 旅游气象

“藏传佛教”概念分析

【字体:   2014-09-23 15:42:46   来源: 中国天气网西藏站

1.jpg

  一、“藏传佛教”所指的历史构成层面

  我们经常能听到“藏族是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或“藏族是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的说法。而对多数藏族教内人士而言,佛教几乎是一成不变的不容置疑的真理。这里,历经上千年的“藏传佛教”的所指被压缩成一个时间点或面的能指来使用,难免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要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就应对“藏传佛教”作历史考祭。

  如果对藏族社会的宗教构成作一个历史分析,我们就能对此有比较清楚的认识。首先,藏族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过不同的宗教,“藏传佛教”并不是藏族人民信仰过的唯一宗教。历史学、考古学和宗教学已经证明,佛教未传人以前,藏族史前社会流行过多元的原始宗教、苯教,相当一段时期内是苯教与各种原始宗教共存;佛教传人以后,从7世纪到20世纪初则形成原始宗教、苯教、佛教各教派共存的局面;自20世纪初至今为苯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共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区。这些宗教所处的地位不同。当然,就总体而言,“藏传佛教”对藏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更大。

  其次,“佛教”和“藏传佛教”本身并不是 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一直在 发生变化。一般认为,佛教在印度初创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衰落于12世纪伊斯兰教军队南征印度大陆时期,前后历时约2000年,先后经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显宗、小乘佛教、后期大乘佛教和密乘等几个阶段。此间,历代高僧写造了浩瀚经典,共同创立了博大精深的佛教理论体系。如果作具体考察,佛教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许多观点是有很大分歧的,但后来均被统一在了“佛 教”概念之中。约从公元初开始,佛教从海陆两路逐步向中亚、东亚、南亚各国传播,逐步形成“汉传佛教”、“傣族小乘佛教”、“于阗佛教”、“藏传佛教”、“泰国小乘佛教”、“日本佛教”、“蒙古佛教”等不同的流派。于是,包 含在“佛教”概念中的内容就更复杂。7世纪左右,佛教经由西部的印度、尼泊尔、于阗及东部的大唐王朝传人当时的吐蕃,开“藏传佛教”前弘期的先河。到10世纪“藏传佛教”后弘期发端,先后出现了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格鲁派等10余个教派,形成诸教派共存的局面。迄今,佛教在藏区已经传承了1000多年,惯以所谓的“藏传佛教”统称之。

  关于佛教传人藏区的历史,藏文史籍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是拉脱脱日年赞时期,一是松赞干布时期。多数人认为正式的传人应该在后一时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的象雄、苏毗等各部以后,藏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发展阶段,旧有的以部落联盟为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需要,松赞干布审时度势,从印度和中国内地引进了佛教这种当时的先进文化作为吐蕃奴隶制政权的意识形态。此后,藏族社会经历了吐蕃统一政权、分裂割据、重新统一、和平解放等几个阶段,与此相应“藏传佛教”也经历前弘期、灭法期、后弘期和社会主义时期宗教 等不同阶段。在不同性质的社会阶段中,“藏 传佛教”概念的结构和功能也在不断膨胀、变异。

  考察藏传佛教历时构成,我们可以认识到,佛教并不是藏族社会与生俱来之固有物,它是吐蕃政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引进的先进 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发展受到特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经历了产生、发展和变异的过程。要正确把握“藏传佛教”概念,首先不应忽视它的历史构成层面,如果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藏传佛教,将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二、“藏传佛教”所指的理论构成层面

  经过长期的发展、丰富和完善,藏传佛教形成了庞大的理论体系、实修体系和寺院组织体系等。其中,理论体系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内容,包括佛教共有理论和藏传佛教自身的特殊理论两方面。

  (一)佛教基本理论构成

  佛教基本理论主要由哲学理论和宗教神学理论两部分构成。释迦牟尼佛住世说法49年,依所化众生之根先后三转法轮,即初依钝根转四谛法轮、中依中根转无相法转、后依利根转善辩法轮。佛陀圆寂后,迦叶等弟子对佛陀生前所讲说教法作了3次集结;后又将佛之教法、二圣六庄严等对佛语的注解等集成经、律、论三藏,包括戒、定、慧三学的内容;又可分为具有理论色彩的学部和强调实修的修部两个部分。

  从7世纪起,众多印度班智达、藏族译师将大量的佛经翻译成藏文,又经历代来自印度和藏区高僧大德的弘传,藏族完全接受了印度佛教的哲学和神学理论,并依此构建了藏传佛教理论体系。共同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哲学理论层面。佛教的哲学理论涉及自然哲学、伦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主要散见在关于有部、经部之小乘见、大乘中观及唯识见等众多经典中,有“二谛”、“无我”、“无常”、“轮回”等重要概念和理论。佛教哲学体系汲取了当时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关于事物的本质、思维逻辑规律、宇宙生成、人类起源等的研究成果,包涵有当时各种哲学流派观点的合理内核。2、神学理论层面。佛教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以修习成佛及普度众生脱离轮回为目的,所以形成一套依赖于哲学理论的宗教神学体系,有“六道轮回”、“佛”、“菩萨”、“罗汉”、“三界”、“五道十地”、“涅槃”等理论。作为一种宗教,佛教信仰是以一些必须承认的假设为前提的:首先,要许佛法僧三宝,认为佛是指路向导,法为修习之道,僧为修法伴侣,成佛为修习目的。其次,许有三世,人人可以成佛,认为世间界六道众生依所作之业而相互转生,三界六道轮回皆苦,要脱离苦海,就应皈依三宝,依止上师修习,经积累二资粮,或依金刚乘可即身成佛。

  在佛教的理论体系中,哲学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和社会伦理价值的判断,神学理论是关于鬼神世界、三世等的解释和说明。但两者在整个体系中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说明的。

  第一,哲学的许因果理论与神学的许业力理论的交融。佛教哲学认为万物是以因果关系存在和联系的,事物因果关系是由因生果,没有无因之果,亦没有无果之因;因果也可能互相转换,此因可能成为彼果,此果可能成为第三果之因。因果关系本是事物一般存在和联系规律、特性,此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哲学流派中均不否认。但是,在佛教理论体系中,将哲学因果理论与“业力”、“轮回”等神学概念联系起来,被用于论证“今生”之业因与“来世”的业果之间的关系,得出世间众生在轮回中流转,今生皆由各自前世所作之业力而定,有何种业因即有相应的趣所。

  第二,哲学的“二谛论”、“中观论”与神学的“人无我”、“佛心论”理论的交融。哲学层面中,对自然与人等诸法终极规律的重要的哲学命题是“空性”、“二谛论”等,声闻、缘觉、大乘及金刚乘等各持之“空见”及对“二谛论”的诠释有别,故分小乘说经部、一切有部之见、大乘中观见、唯识见等;其中小乘之空见主张“人我空”而“法我不空”,故说有;大乘见又分中观及唯识两派,中观有自续及应承派中观之别,根本中观说初由龙树创立,后由其追随者月称与佛护创立中观应承派,清辩、静命论师创立中观自续派;无著、世亲及后继者创立唯识论。从哲学理论的角度讲,“二谛论”、“中观论”所揭示的是事物存在的基本特性,这种观点在任何哲学流派中都不否认的,但其佛教理论中,被用于推演出“人无我”、“有漏皆苦”等神学命题,为了使佛教的神学理论能自圆其说,进而演绎出“佛心论”这一重要的神学概念。

  第三,人生哲学理论中的“无常”、“有漏皆苦”等概念和神学“佛”、“菩萨”、“罗汉”、“人天”等概念的交融。伦理学理论是佛教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等“四法印”中,“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属于一般哲学的范畴,“有漏皆苦”属于佛教伦理学范畴,而“涅檗寂静”属于神学理论范畴,佛教中的“无常”等哲学理论、“有漏皆苦”等伦理学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客观性。但在佛教理论体系中,这一切成为了“涅槃寂静”这一神学理论立论的基础。这就是两者的逻辑关系。

  在佛教发展历史上,各个时代不同教派的哲学、伦理学和神学处在不断地、反复地冲突、调适、融合之中,最后交织构成佛教庞大、复杂的理论体系。在西方的哲学发展史上,神学孕育出了哲学,后来哲学日渐成熟完成蜕变,彻底告别了神学,最终站到了神学的对立面。这种情况没有在印度佛教、藏传佛教中发生。印度佛教中哲学、伦理学和神学三位一体的形式在藏传佛教中得以传承。

  (二)藏传佛教的独有理论构成

  佛教传人藏区后,经长期的演化形成了所谓的“藏传佛教”,从其传播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经院宗教和民俗宗教,经院宗教是指寺院中传承的佛教,是藏传佛教的核心。在接受印度佛教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藏传佛教形成了经典体系、哲学和神学等理论体系。

  1、经典体系

编辑: 中国天气网西藏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西藏自治区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